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

不该忘记的忘记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快有一年没有写过java程序,今天替别人做个jsp网站作业,竟然发现自己甚至连if的用法都给忘了,不过自己还是有很多东西记得比较牢的,轻易不会忘记,下面的一些东西写给需要的人来看吧)

什么是软件工程?在大学时也有很多朋友和同学有志于软件工程,大致的原因估计也是因为想去当”管理者”吧。在我看来,软件似乎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东 西,就真正的商用级别的软件项目,很多都是最后草草收场的,里面蕴含着无数的bug和不完美的地方。普通的软件项目可能不用太注重,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玩 具”,根本谈不上是软件;商用级别的软件之上是要五个人以上的队伍,不停的面临着客户要求的修改和变化。在这样的项目里面,你可能经常发现,才刚刚完成的 代码被别人修改了;几天前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一处小小的改变竟然引起了一场地震般的代码修改,你要不停的”查找”"替换”;你看 到同事小王写的代码根本无法跟自己的代码融合,真想骂他是个SB;客户提了一个小小的功能上的要求,被销售的哥们一口保证没问题以后,你发现你们的团队如 果想在原有的一堆千疮百孔的代码上面完成这个修改之后系统莫名出现各种问题和毛病,怎么查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等等等等,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泥潭 里面无法动弹,总有一种无名的业火想要把显示器砸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软件工程了。

传统的或者现在教科书所流行的软件工程是CMM,源自于美国麦卡基.梅隆大学。当时他们做这个标准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美国军方在做很多项目是 发现了上面我所说的那些问题,于是就请麦大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估计当时制定这个标准的麦大的教授肯定不是软件工程师出身,在制定的过程中想当然 的把软件工程认同为普通的”工程”,认为只要把各种问题”标准化”以后就能大量量产软件了,就像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一样。于是,CMM就规定,每位软件 工程师在完成每条编码时都要写出你写的这些编码的原因和结果,于是CMM里面就有了大量的文档,文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代码的数量,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 是一值的写文档而不是写代码。

麦大的教授想法不错,但是没有考虑到软件其实根其他的工业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软件有很强的自由性。建筑上完全可以按照各种文档和图纸来完成工程,因 为其中可供建筑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是很大。比如你建了一间房子的墙肯定是四面都有的;但是在软件上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看似一堆堆的代码,其实是充满着漏洞 的,甚至比盖房子更加复杂,因为在代码里面,出现了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那些大的项目里面。使用其他工业的管理过程来管理软件这个极其特殊的“特殊”的工 业,成功的可能性当然是非常的小。

几千年来,世界上一直延续着这样的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手工艺人完成设计。但是世界到了我们这个年代,特别是软件时代,会变化的这么快。软件工程 师既是设计者又是“手工艺人”,他们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软件的过程中。特别的,由于软件的特殊性,软件的项目也就出现了很多的变数。比如在传统的汽车的装配 中,不可能出现自行车的轮子被装到劳斯莱斯的轮子上的事情;但是在软件中,你就可能出现一个基类“轮子”的指针,本应当被用在劳斯莱斯中,最后引用的竟然 是一辆自行车的轮子?!这样的劳斯莱斯能开吗?!当然,暂时可能还可以用,一旦用于大规模的应用,这样的劳斯莱斯肯定要玩完。但是,在软件工程中,这样的 例子非常多。因为,软件不是那么的直观,一班人很难发现数千行的代码中隐藏的自行车轮子。

所以,我们要问,到底怎么才算的上是“软件工程”?是UML图吗?我想不是,因为UML不能告诉我隐藏在代码中的自行车轮子。是CMM?文档告诉我 们什么?它不过是机械的告诉我某某个地方要用劳斯莱斯的轮子,但是天知道在服务器的内存里面运行的到底是自行车轮子还是劳斯莱斯轮子?

所以,真正的“软件工程”不应当是那些不懂编程的人评经验规定的,而是要用真正熟悉这个领域的专家来制定的。很高兴,现在很多“敏捷”领域的专家已 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比如TDD(Test Develpment Driven)就是个不错的“软件工程”,他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Test Case.劳斯莱斯是什么?不就是在高速公路上面能够跑到230公里吗?我们就写一个这样的Test case,只要通过这个case的车都是装着劳斯莱斯轮子的车。这样,我们就完成了软件中最为迷人的部分:未知性测试。通过测试的代码都是经的起考验的代 码,既是在以后的重构中也没有问题。

2006年12月19日星期二

我们的商学院

我现在突然有了个做做个网站的想法,这个网站是关于管理学的–或者更详尽的说是关于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的,名字或许该叫做“我们的商学院”?呵呵, 当然也是业余时间非盈利性质的东西。我发现其实很多像我一样的朋友不是缺少资料,而是缺少一个像样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讨论问题或者发表问题的地方。还 有,很多被时下的“管理学”给欺骗的同学被欺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应为不知道甚么是“管理学”。当然,在我看来管理更注重于公司金融财务和信息管理。很多 高深的的东西我们可以不用考虑,但是还有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感兴趣的讨论和发表的。这些东西可以使我们自己写的东西,总结的;也可以是从《商业周刊》上面 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从书上翻译出来的。

首先,这个网站该怎么作?当然,我不会选择那些恶俗的asp新闻网站;以前的java网站自己当然也不能用,因为java生来就是企业级web的应 用,用来作互联网网站真是太浪费并且费力,其次主机和空间也很难找;Ruby on rails虽然不错,但是自己不是太了解,可能会在以后使用,现在可能不会用。结果无疑就是用PHP了,下面就是使用那种形式的问题。论坛?不太合适,因 为这个社区的目的是文档共享的形式,论坛更适用与骂人和贵族特权化;joomla之类的CMS?我感觉也不是太妥当,这样的系统太复杂并且难以修改,并且 CMS的形式也不是太适合用在这里;blog的形式?听起来不错,但是现有的很多blog程序用起来不太合适,不能做成一个社区。所以,我印象中的这个 “社区”的模式应该是如下的:
1 文档共享。这个文档是光以上的文档,表示“一切有内容的东西” 2 自由平等。没有特权和贵族,只有在爱好的前提下平等的讨论和创作。 3 形式的新颖。我是非常讨厌论坛这种形式的。在这种web 2.0 的时代,我们应当有些创新。

或许是digg的形式,大家可以对某种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得出某种结论?不过对user的界定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过于低端话的user的结果 就是无聊的口水战,这正是我的眼中的中国网民;要是仅仅寻求高端user估计在中国还不多。最后,估计还是那些正在大学或者刚刚毕业的想对公司治理或者公 司金融有所了解的人吧。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意见?

2006年12月18日星期一

流行就是王道

最近看到一则评论“最近, 似乎人人都在谈论《越狱》. 这部在美国收视率早已跌出前20名之外的电视剧, 意外在中国受到狂热追捧”。说 实话越狱我倒是没有怎么看,原因有二个:1 时间宝贵。现在实在不敢把自己的时间放在这些电视剧上面了,怕自己接着上瘾。 2 我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完全就是抄袭,也或者是《肖申克的救赎》实在是太经典了,所以开始对这个《越狱》的印象不是很好。

最早看过的美剧还是《firends》消磨时间之外还是练习纯正美国口语的不错的机会,所以现在偶尔也继续看。但是《Firends》流行的时候大 多还都是DVD盗版盘的时候(甚至比这还要早,我记得在高三的时候就听到过介绍,后来上大一的时候买了DVD盘),即使是这样,中国的《Firends》 还是比美国的晚了很多,应为美国的是在92年就开始开播的。但是这次《越狱》的时差就不是那么的长了,尽管已经不是美剧中的热门了,但是和中国流行的时差 也不过是半年左右。

看来,果然是“世界是平的”了,互联网的流行能够使很多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东西迅速的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计算机教材,我前几年的师兄们还 不得不看那些土的掉渣的,国内教授们“抄袭”的美国几十年前的教材,但是我现在就可以通过电骡下载最新的斯坦福大学的java编译原理的教材;可以通过 IBM的developerworks网站了解到最新国际流行的东西,这其中的时差对我来说几乎可以为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没 有重点和非重点;专业和非专业的分别了。对于有心的人来说,即使身在三流学校但是同样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国际顶级学院的东西,关键看他是不是愿意找了。

2006年12月13日星期三

狼的另一面

“男人往往有很多面,你有多少面?”—金牌七匹狼!

我没有买过七匹狼的男装,但是我估计任正非肯定买过。这位号称领着一群狼的头狼几天前表现出了狼性一位的另一面,凡是看过任正非写的“祭母文”的 人。印象中的华为是这样的公司,任正非站在高台上用着大喇叭跟台下的程序员们讲话“同志们,现在咱们的任务重呀!爱立信,思科这样的帝国主义列强不仅侵占 了国外的市场,也占领了中国的的大部分领土,咱们哪什么根他们拼哪?只有靠同志们加班了!!!”。虽说华为的加班如此的厉害,但是大部分原来跟任正非出来 打天下的老程序员大多还是有不错的结局的,而且相对于中国其他的吸血外包公司而言,华为的薪水还算是很不错的,甚至即使是在慧通也有可能进入华为,已经是 很人道了。

从任正非的文章里面我才看到其实任正非也是个普通的孝子,并非原来我所想象的“铁人”;其次任正非的做法看似粗狂,其实也很义气,从对老员工就可以看出来。

任正非肯定买了很多七匹狼男装。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你会管理吗?

中国人现在很喜欢管理。

现在去科技市场,那么买MP3和盗版光盘的摊位的电脑上放的几乎都是余是维的“管理学”的视频讲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其实从传统上说,中国人更喜 欢管理学,更喜欢管理别人而不是被别人管理。曾经问过几个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师弟师妹准备干嘛,结果都是很简单“学管理!”这样的回答也几乎让我的耳朵模出 来茧子来了。当然高中的很多同学也是学的管理学,但是结果却偏偏是一些学习什么“印刷技术” “机械设计”之类看似工人阶级的专业的同学纷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之类看似牛B的专业到并不是那么牛B。

我的很多同学没有想到,起码在中国,能够去管理的并不是学管理的。你看清华北大的什么管理学MBA班那么多的高管,拜托人家是有了钱才去“交朋友”外加“混文凭”的,并不是进了MBA班出来就是“工商管理硕士”了。

所以,从我这狭窄的观点来看,不要再被中国的“管理学”给蒙蔽了。大学里面的管理学虽然是骗人的,不过还算是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余是维之流的 管理学不过是篇那些刚刚爆发起来的“高管”的,对这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社会上面混的及其圆滑的人来说正统的管理学里面的财务,金融,法律,IT之类 的东西如果全部都学了的话几乎就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了,余是维的“政治管理学”倒是很合他们的胃口,学起来也比较开心,无非就是刷耍心眼罢了;如果真的想学 习的话只有去国外了“西天取经”了,能不能取道真经还得看你的运气,一不小心去了“小雷音寺”之类的三流学校学的话,受伤的还是你父母的血汗钱(政府官员 子女不在此数,要不就白被“双规”了?)。

2006年12月9日星期六

看《世界是平的》

很早的时候听小资们的偶像潘石屹说过一定要读这本书,大致也看过英文版的,感觉还是一些关于外包和世界当今贸易格局的一些文章,不是非常感冒。毕竟 自己知道到底什么是“外包”,印度的软件神话也好,中国的对外加工贸易也好,总是让我感觉到相当的不舒服。前几天把书买到以后仔细看了,感想比较多。

弗里德曼(这个弗里德曼跟上篇的可不是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举了一个印度的呼叫中心的故事作为引子。在印度的一家专门对欧美外包的呼叫中心里面有很 多的印度年轻人在努力的工作着。首先,这些呼叫中心里面的年轻人最开始的时候要学习英美式的口语,改掉他们自己的印度式的英语,这样的话当一名美国人在家 收到一个推销信用卡的电话时才不会明显的感觉到推销的那个小姑娘是印度人。这些印度年轻人在工作的时候要遇到很多尴尬的事情,比如说电话被人无情的挂掉n 次,但是他们仍然很喜爱自己的工作,因为这样一份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不错的收入和广阔的见识。还有印度的软件业,当然以我看来软件外包根本就是 摧毁这个民族科技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但是外包还是给印度带来了很多机会。相对于印度大多数的“智力”外包,中国更多的是“劳动力”的外包。富士康之类 的公司在支撑着中国的对外出口。

很有意思,在印度大学生毕业了去的都是软件外包企业;在中国大学生很多去了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刚刚有个大四的朋友签了类似于富士康的一个企业)。如 果从我原来作为软件从业人员的观点来看,软件外包简直就是扼杀人的毒药,因为外包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纯粹就是毫无意义机械性的重复,会毁了这个行业的创新能 力;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外包确实能赚钱的不二法门。

2006年12月5日星期二

思考之前首先看看自己的位置

以前跟人讨论房价问题的时候总是痛击开发商的良心,怎么TMD房价那么贵?! 其实自己忘了自己在讨论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讨论问题的前提之上的。因为自己还没有房子,所以当然希望房价能够越低越好,最好一天一个跌停才好哪,自 然自己很正常就成为了“泡沫论”的坚定支持者,当然买过房子的人自然反对我的观点,认为楼市才刚刚开始。一旦问题与你自身的利益关系很大的话你的思考就不 是那么理智了。

人一旦不理智的时候就是容易判断出现错误。比如说楼市是不是有泡沫。现在的楼市是肯定有泡沫的,不过这个泡沫到底到什么时候结束?可能是三年之后, 也可能是五年十年之后。所以,现在就大喊楼市要崩盘的人太冲动,高唱楼市大涨的人也很冲动。像现在有个朋友马上就要结婚了,当然要买房子,然后我是不是就 应当对人家说“别买了,到时候房价跌下来套牢你们一辈子!”有用吗?婚是一定要结的,房子也是一定要买的,所以现在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硬撑着,谁让这是刚 性需求哪。

比如我要买房子了,可能买房之前我是坚决认为房价太高;但是一旦我付了首付买了房子,我就可能变成了坚定的支持派。推而广之,现在的中国是不是“狄 更斯时代”?是不是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工厂都是“血汗工厂”?这就要仁者见仁了,关键是要看你站在那个立场上,你自己的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的位置了。

2006年11月30日星期四

弗老之死

Milton Friedman

弗里德曼死了,弗老的死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装逼ing)
学习中国的西经教材的时候感觉好像作者完全就是凯恩斯的fans或者是传人,完全都是凯恩斯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反而仅有少有的篇幅简单的介绍 了“货币主义”,并且有种鄙视其为骗人的玩意的感觉,当然不知道弗里德曼是何方神圣并不为过。弗老坚持市场应当完全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看起来是历史的倒退, 不如凯恩斯的市场通过财政手段控制国家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就是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结果:大家都失业,但是市场中 的产品还是多余。凯恩斯跳出来说“看到了吧,完全的自由就是这个结果,还是听听我的如果让政府来管理我们吧”,被自由资本主义搅得头晕脑胀的国家很多听从 了凯恩斯的建议(当然罗斯福完全是自己凭自己天才的头脑“发现”凯恩斯的想法),也有人通过其他的独裁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希特勒。看起来凯恩斯解决了 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配合了凯恩斯的学说的资本主义几乎是完美的资本主义,但是到了70年代的“滞涨”却几乎是打了死去了的凯恩斯的一个耳光,造成了凯恩 斯学说的完全溃败。
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出来了。弗里德曼说资本主义就是自由的,怎么会有凯恩斯这样的古怪学说?把我们完美的资本主义搞得乱七八糟 的,现在好了吧,滞涨呀!?这么奇怪的病你救都没法救!原来的资本主义确实是不完美的,但是修补的方法不是财政政策而是货币政策,只要央行注意对于货币供 应量的控制就可以完美的调控经济啦。弗里德曼自称是渴望自由的斗士。
至少现在弗里德曼学说影响了现在很多国家,不信的话看看现在财经新闻里面整体报道的某国央行今天调高了利率,明天发行了多少国债就知道了,凯恩 斯的财政手段看起来已经退缩为二流的调控手段了,不过也记得去年去复旦求是的辅导班里面上西经课时哪位号称“博士后”说的“财政政策就是中药,货币政策就 是西药”的评价较为精要,毕竟现在更多人喜欢快餐文化。

PS:酝酿了好久,然后今天在出差的城市的一个网吧里面写了一些东西,并且现在发现好像现在gmail里面把东西写好然后copy到WP的编辑栏(WP的编辑栏实在是太烂了!)里面更方便一些。

2006年11月16日星期四

涂鸦书评之《The real world of finance》

这本书攻击的目标是一些老的理论,自己提出了很多自认为“现代”的金融理论,号称要把学院派的理论统统掀翻。不过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公司金融的基础还是不好理解的。

下面是一些他要攻击的靶子:

1. Profits and returns on equity (ROEs) are the number-one
goal of business.
2. Working capital is a store of value and should be managed
to attain a high current asset–to–current liability relationship.
3. Finance is a specialized staff responsibility.
4. Companies should “own” critical finance functions.
5. Capital markets allocate funds to creditworthy businesses
at reasonable cost for purposes of funding operating activities
and strategic investments.
6. Banks offer a range of noncredit services to corporate borrowers
at reasonable prices as a marketing component to
their lending activities.
7. Capital budgeting procedures support strategic planning.
8. Rating agencies provide objective evaluations to lenders,
creditors, and investors of the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corporation
under review.
9. Investment bankers provide professional advice to compani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ir balance sheets, how to
raise debt and equity, and similar matters.
10. Auditors provide control and prevent fraud.
11. Risk management involves individual functions of insurance,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safety programs.
12. CFOs minimize capital costs and maximize returns.

首先批判了原有的对于ROE和working captital传统认识,其次又从对于核心finance业务的认识,从外包的观点来节省开支。确实,学院派的很多观点过于理论化,了解一些real world的东西更有助于了解世界。

2006年11月15日星期三

Sony

最近在论坛上面因为关于楼主的文章出处的问题“羞辱”了别人一下,不过自己其实对于Sony最近的状况也有话要说。

我感觉,如果非要给Sony目前的状况如此糟糕给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Sony唱片。不知道盛田昭夫脑子里面怎么想的,先是买了哥伦比亚电影又买了 sony唱片,把自己的业务延伸到了原本sony不熟悉的娱乐行业。哥伦比亚是在日元膨胀的时期买的,等日元冷静下来以后自然是狠狠的被美国人骗了; sony唱片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很好的业绩(当年偶的偶像张信哲就是死在sony唱片的,原本很好的人气,进了sony唱片以后就完蛋了,还不如在原来的小 唱片公司)。好像听说盛田昭夫有进入影视业的梦想,反正我感觉sony的这两家公司完全拖累的sony的主营业务:个人电子数码产品。从利润上说,这两家 子公司没有给母公司带来多大的收入,并且应为sony旗下有这两家影视公司,sony不得不在自己所生产的电子设备中加大对影视版权的保护(其实根本没用 的,全世界那么多唱片公司,人家就盗版你一家的?),MD就是个例子。相对于MP3,MD加入了很多对于版权的保护措施,对用户来说想听一首歌就显得非常 麻烦,甚至在后来sony推出的MD改进型Net MD是使用sony的刻录软件还限制了最多只能把一首MP3往MD上刻录三次(我把这种行为称为脱了裤子放屁)。由此看了sony真是不知道什么叫“用户体验”的概念,尽管他的工业设计很棒。

相对于三星,sony过于注重版权意识,刻意提高了用户使用自己产品时的难度,所以输给三星等后起之秀,看来并不是意外。

2006年11月14日星期二

PS3前景担忧

刚刚推出的ps3对sony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应为一向作为sony盈利的支撑,ps系列正在慢慢失去原有的光环。PSP是sony开始向 便携式游戏进军的第一个产物,很多人都跟sony一样对这个东西抱有很大的信心,觉得psp是sony打败任天堂仅有支撑他的最后一块砖头,不过事与愿 违,psp不仅没有击败任天堂,反而甚至成为了sony的鸡肋。再日本的销售量日渐萎缩,而任天堂的NDS和NDSl后来居上,以及完成了对sony的包 抄,让sony原有的计划几乎完全泡汤。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乏优质的游戏,让psp硬件上的优势几乎完全无法施展。我玩朋友的psp时,甚至发现尽管有大 量的盗版游戏可以随便下载,但是还是很难发现值得自己玩的游戏,没办法只有好让psp变成了一个完美的”模拟”平台,各种模拟器装了一大堆,但是psp平 台上的游戏几乎没有几个值得玩的。

很可能,ps3也可能重复psp的命运。众所周知,ps3的硬件配置很好,不知道是不是直接的原因,ps3的开发成本也非常高。在原来主机大战时众 多游戏厂商不得不紧跟sony的步伐,但是一旦如今三大主机一起出现,喜欢炒冷饭的游戏厂商舍不舍得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来紧跟ps3就值得怀疑了,以前的 DC就是个教训。

不知道PS3是不是sony的宿命?

2006年11月11日星期六

游戏机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游戏机也有经济学,并且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

很少人发现,在国外的Times或者bussiness week上面很多时候的头版新闻是一些关于WiiPS3或 者是Nintendo这些国人很少知道的词汇,闲着没事干的老外竟然在研究一些孩子们才玩的游戏机之类的东西,不去讨论WTO,真是傻B.在中国,真正掌 权掌握国家经济能力的大多是一些60或者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的父母们),这些人是当代中国的主人,无论是在国有单位或者民营企业的老总或者高层管理人 员。这些人无论是应为出身的年代或者所受的教育的局限,总好像在决定了这个社会,比如这些人经过了文革,思想曾经被严重的制约过,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等等等等。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所谓的游戏机,虽然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游戏”的,不过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游戏机这个东西被赋予了很多东西。例如PS3 和XBOX360的争夺就是未来DVD格式的争夺。并且,游戏作为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集结了小说,图形,音乐,3D艺术,甚至是制作。不过很可惜,不仅 仅是中国的那一代人没有认识到,现在中国的很多游戏制作人也没有认识到。这仅仅是从表面上来说明如今中国的主流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拒绝变化,拒绝接 受新事物。并且由于从小没有接收到很好的教育,甚至是接收到一些不太正确的教育(比如历史,哲学),造成了这一带人的悲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 堪称英雄的人物,甚至是我们认为是非常“黑暗”的清朝时期或者是国民党时期,但是偏偏中国的这个时期我们缺少“英雄人物”。

不喜欢PS3的人代表了一代人,如果这代人不过去,民主,科学在中国很难发展。

2006年11月9日星期四

仅仅是“吃喝”

建行的一位高管完蛋了,原因IBM给了黑钱,不过原来记得一位牛人说iBM给每个银行的高管甚至都配有专职貌美如花的“秘书”!!记得上大学时候IBM把PC制造业务卖给了联想,很多人觉得怎么可能,这样IBM不就完蛋了吗?他不卖电脑还能干什么?现在知道了吧,人家还会给高管卖“小蜜”。

IBM作为很多国内信息产业锌锌学子日思夜想的好公司,竟然干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当年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现在只不过是把原来别人说过的 话给证实了而已,更恶心的事情估计是永远不能曝光了。同样,微软,甲骨文估计都是同样的,在中国只不过是这些企业政治上玩弄的烟花之地而已。

话分两头,不得不再次让我思考技术与市场在中国的份量。现在看来,国内最近好像很热的什么“IBM软件工程师培训”搞得也很恶心,又是IBM。据我 所知,这些人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去IBM的外包公司做个高级流水线工人而已,人的一辈子就这样又给费了。中资公司也罢,外企也罢,在中国永远都是市场领导 技术的,我的技术梦也就是看着这些恶心无比的政治斗争慢慢死掉的。

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只会扼杀创新。如果说起来政治斗争,中国在这方面绝对是领先全世界何止几个世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什么“连横合纵”之说,中 国人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的研究就绝对是什么日耳曼人德意志人日本人所不能望顶的,也同样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一些小人得志,牛人总是完蛋(刘邦和 项羽,Mao zedong and 孙中山)。“与人斗,其乐趣穷”这么恶心的话也别人奉为motto,真是民族的悲哀。

2006年11月4日星期六

恶心的零和游戏

最近发现一位在期货公司作事的朋友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上面写下了如下的话“设计投资组合,使收益最大化,是’零和博弈‘的目的。这是智慧的较量!”,当然不排除这位朋友应为业务需要而写下上面的话,更有可能是这位朋友一直认为“零和游戏”是个不错的选择,是“勇敢者”的游戏。

首先让我们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零和游戏”,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赌博。几个人坐在一块,赢家赚钱,输家赔钱,仅此而已,看到有人赢了几百万同样有人输了 几百万,不过大多数人都看到了赢钱人的高兴,认为自己肯定会赢钱而不会像输钱的傻瓜一样倒霉。如同赌徒一样,零和游戏的狂热者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是最 棒的,而忘了零和游戏最游戏规则是什么。短期来看,零和游戏中有盈利的玩家,然而归根结底,所有参与零和游戏的人都要把自己从零和游戏中赢到的钱统统吐出 来。如同抛硬币一样,能够几十次猜中结果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同样在零和游戏中能够一直存活下去的人的也是不存在的。哪又有谁喜欢做零和游戏哪?简 单,拿赌博来说赌场喜欢人都来赌博,或者是哪些不时凭运气来玩游戏的人,比如哪些所谓的“赌王”,不过是他们能够很高明的作弊而已。同样在中国的一些“零 和博弈”市场中也有很多人相信自己技术很好,肯定能够战胜市场。注意这点,我发现人们都有个缺点就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别人没有干好某件事情不过是别人 太傻瓜了。在市场的某个阶段,可能赌徒发现自己按照想法会取得不错的收益,例如目前的的权证市场,但是这种赌徒心态如果养成的话,只要在一次赌博中失败的 话,这个赌徒就会完全倾家荡产的。

谁会在零和市场中胜利?第一就是中介公司或者是庄家,他们完全依靠赌徒生存,赌徒越是赌额大,他们所的的佣金也更高;另一种人就是一些不依靠“运气”在游戏中获胜的人。这些人往往跟权利联系在一起,在零和市场中,这些人才是根本不会输的赢家。

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创世纪>>经典对话

马志强:你不要以为你是上帝,你想怎么样!别人就要怎么样!

许文彪:有一样我和你一样,那就是不相信命运!

颖欣:你为什么要这么疼我?
文彪:因为在这世界上,你是唯一值得我疼的人,不疼你我疼谁

荣添最经典的一句:都是钱在做怪

霍景良:你不过是一只反映比较快的马屁精

叶容添:谢谢你教会了我很多,我们慢慢玩,我早晚玩死你

霍景良:香港人一窝蜂,省吃俭用买股票,妄想一朝发财,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赢家是什么人.

我不想对你撒谎,但我更不忍心对你说真话。——马志强

杀手:那女的被卖到山下去接客了!

霍景凉对叶荣天说:你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认识了我女儿.
文标:房价之所以会涨,是因为那些有钱人在作怪.
志强:做小孩时何尝想到长大后人与人之间这么复杂?
(叶笑礼:我既然已经知道你电话,你很快就会被捉的
荣天:等捉到再说.)

荣天:跟有钱人斗不想办法,难道比命长?

许文彪:我不希望我们大家做人的方式不同,弄得连朋友都没得做
叶荣添:你别这么固执了 这个世界是笑贫不笑娼的

许文彪对颖欣:在我心中你才是第一位!

2006年10月27日星期五

洋人的想法

在digg看到一个关于中国贸易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特翻译出来

A growing trade deficit is an economic reason for limiting trade.But what about moral, humanitarian and ethical reasons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business with China.China occupies Tibe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dividual freedoms are curtailed, and human rights are abused.

Or is everybody ok with that stuff as long as you can pick up a good deal in Wal-Mart?
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是经济上应当限制同中国交易的原因,但是从道德,人权,和种族的原因来说我们更应当仔细思考是不是应当继续我们同中国的交易。

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是经济上应当限制同中国交易的原因,但是从道德,人权,和种族的原因来说我们更应当仔细思考是不是应当继续我们同中国的交易。中国占领了西藏,….(省略翻译N字,否则该被GFW封了),当你从沃尔玛中购买到廉价的产品的时候还是那么高兴吗?

—-看来这位老兄还很有“国际主义精神”,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劳苦大众呀

China has “occupied” Tibet for ages dude, get your history straight. Do you realize that many countries in the EU have “occupied”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The US “occupies” Hawaii, I don’t see you complaining about that.

中国已经“占领”了西藏好几个世纪了,回去翻番你的历史书去吧。不过难道你没有发现很多欧洲国家也都“占领”了其他国家很多年了?美国不也是占领了夏威夷了吗,我怎么没有见你抱怨这个呀?

—-这位老兄看来对我省略部分的东西还是赞成的,不过对于中国“占领”西藏保持有意见
This problem will end up solving itself.Currently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willing to sell us their goods in exchange for our dollar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those dollars are stable and will maintain their value. As the amount of the dollars in circulation grow and as our government continues deficit spending, the value of the dollar will drop relative to other currencies. When this happens, those imports will become more expensive and our exports will become more affordable, helping to balance the trade deficit. The other part of the this picture is also interesting. To keep the yuan fixed in value to the dollar, the Chinese Central Bank has to buy dollars and sell yuan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doing so, they build up huge reserves of dollars (currently set to pass $1 Trillion) and put inflationary pressure on their currency. This technique, known as sterilization, delays the inevitable -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uan against the dollar.
So, the macro-economic forces will force a trade balancing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It’s definitely a “when” and not an “if.” The thing to worry about is whether the shift will be gradual or not.

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会自己慢慢解决的。中国目前愿意卖给我们东西换取美元是应为他觉得我们我们的美元很稳定,并且能够增值,但是如果我们美元印的太 多了并且政府不断实行扩张赤字的政策,我们的美元就会贬值。如果这样发生了,我们进口的货物价格就会变高,输出的货物就会很便宜,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事情也很有意思,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的央行肯定会不停的在国际外汇市场买进美元,卖出人民币。这样他们就储备了大量的美元和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位老兄估计是学经济出身的,评论真是经典。

2006年10月24日星期二

随机漫步

随机漫步是一个非常学术化的理论,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股票的价格是完全“随机”移动的,没有人可以正确的猜测到明天或者下个月的准确价格,除非这个人能够得到企业的内幕消息或者人为控制市场。在随机漫步的影响下,技术分析看 起来就完全没有用了,应为没有人可以在“不获得内幕消息”的前提下战胜市场,所以那些看图表K线来分析的股票走势的分析师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股价就如同抛硬币游戏一般:假设有一千个分析师开始猜,第一次有五百个人应为猜错而被罚下场,紧接着又有二百五十个分析师在第二次游戏中 被罚下场,,,如此循环下去,肯定有个“幸运”的分析师会一直猜对整个游戏而成为巴菲特。

Example random walks

当然,巴菲特的信徒门在例如《How to Think Like Benjamin Graham & Invest like Warren Buffett_Cunningham》之类的书中也表达了对于以随机漫步理论为基础的效率市场假说的质疑:在效率市场假说里面,假定所以的 investor都是理性的的,对于任何市场中出现的信息都是做出最正确的反应.尽管市场中存在一部分非理性的investor,但是这样的非理性投资者 会应为互相做出相反的动作而对冲对方的非理性动作.例如一个非理性的investor天真的卖空了某只股票,同时正好有位天真的investor买空这只 股票,所以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对市场做出任何的非理性影响.巴菲特的信徒门则反对这种观点,举例说例如在1929年的股灾里面,没有任何真正足以出现 如此巨大的下跌的真正的利空的出现(只不过是政府稍微调整了存款利率,但是不足以造成如此的恐慌),很多投资者都是恐慌性的抛出自己的股票,并没有考虑别 的什么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漫步派的理论就根本不成立了,应为没有非理性的对冲了,所有人都是非理性的。

AOL TimeWarner price action.

这就是趋势。如同凯恩斯所说”选股票如同选美,不是选你自己认为最美的那个,而是选择你人为别人都认为最美的那个“无论你自己如何认为某只股票如何的好,如果没有其他人同样认为这是只好股票的话,你也就是白搭。

2006年9月26日星期二

Answers大百科

wiki真不错,rss有抓虾,wiki有answers.

在这上面能够查到很多东西,从前觉得微软的Encore做得很不错,现在才发现基于wiki的ansers做得更好。不过都是英文的资料,虽然学习英文不错,但是没有中文这样的东西,对于开启国民的民智真是不好呀

2006年9月15日星期五

Web 2.0的泡沫

web 2.0的泡沫风风火火的起来了,记得第一次正式的跟人讨论这个概念是去年一次在javaeye上面我提出的“数学在CS领域真正的作用有那么大吗?”好像 是刘韧回的“在web 2.0中需要更多的统计和分析,所以数学还是有用的”,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听说web 2.0,因为毕竟自己一直在作web,知道起码在技术上web领域并没有任何革命性的改变,只是知道Ajax技术开始流行了,使用的还是早就有过的 xmlhttp封装的技术框架,感觉不过又是一个噱头而已。

但是纵观这一年来,web 2.0真是越来越喧嚣了,到处都是在叫喊。大致感觉应该是从blog的兴起开始web 2.o开始出现在各个互联网媒体的头版了。如果一定要从技术上来判断,我大致感觉是从Ajax技术兴起开始,尤其是Gmail的web邮箱的良好的表现, 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基于web页面的无刷新技术也是如此的好玩呀;从表现形式来说则是blog和wiki两大巨头开始联合推广web 2.0的概念。行对于传统的bbs形式的web社区,blog有很多好处。比如没有bbs上面的无聊的“顶”“沙发”之类的东西和冤怨相报的攻击,每个人 都可以自由的表现自我的地方,比如可以写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而无须担心bbs中“斑竹”或者某些人的攻击,因为在“我”得blog上,我是上帝! wiki则是另一种先进的集体合作的方式,不过自己其实用的也不多,并且wiki更多的是在开发人员的社区中比较流行,所以在中国wiki并不是太受欢 迎。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blog最先也是在中国的web开发人员中流行起来的,我记得自己早在2004年就在blogger上面注册了用户,不过好像 当时被中国的GFW封了。行对于个性张扬的blog,wiki强调的集体意识可能并不是被当代普通网民所认同。归根结底,blog和wiki都是提出了一 个新的理念:由用户自己写出自己的东西。传统的门户网站之类的社区都是由官方在门户上面发出新闻,顶多由用户可以评论一下;而在blog和wiki中,用 户才是整个社区内容的提供者。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web 2.0的发展是要靠一个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群体来推动的,没有高素质的用户群体,这个所谓的web 2.o的社区也没有任何发展前途。不过中国目前的大部分网民并不都是那些“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在bbs上漫骂可能是他们的特长,而真正说一些有深度的 东西则勉为其难了。不由得让我想起“超女”--这样成功的商业运作的对象往往是一些“素质”不高的低层次观众,因为这样的观众的数量是最多的,还有网游, 据我所知很多真正对游戏认识比较深的玩家是不屑于玩网游的,那些玩的大多是一些近年来刚刚接触电脑或者互联网的玩家,这些玩家根本不知道任天堂或者史克威 尔为何物,所以对那些粗俗的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又印证我得话,因为这样的人群是社会的“大多数”。

不难得出,web 2.0起码现在来说可能到达了他的瓶颈,一些“精英”已经被吸引过来了,并且成为它的摇旗呐喊者,然而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大多数”确仍然不为所动,这些 占绝对数量的人群如果没有被真正调动的话,web 2.0只是“精英”们孤芳自赏而已,不会具有太大的经济效果。所以,很可能是一个泡沫而已。

2006年9月13日星期三

最终幻想的幻想

最终幻想是史克威尔的最终幻想,如果没有这个幻想的话,史克威尔就要完蛋了. 诞生于任天堂主机FC所引起的游戏公司大爆炸时期的史克威尔,一直在生存的夹缝中存活着,很多想这样的公司都倒闭了,当时的史克威尔也是如此。还好他们有“最终幻想”,从幻想中存活了下来。

所谓的“想”大概分为这几个层次吧:梦想->理想->幻想。 梦想可大可小,小的时候我就梦想把游戏铺里面的游戏机全部都搬到我家去,或者张大后开个专门卖游戏卡的柜台-这样我就想玩那个游戏玩那个了。或者有人是梦 想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娶一百个老婆什么的。这些“梦想”都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点,就是纯粹的物质奢望,没有什么目标或者目的。下面就是理想,大致也就是什么 “实现共产主义”之类的看似脱离纯粹物质奢望的想法。最后就是幻想,一般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者理想,就叫幻想。

有梦想的人不再少数,有理想的人就少了可怜了,有从理想变成幻想的人更是少上加少。

2006年9月12日星期二

又看《棋魂》

棋魂确实是不错的,看了几遍都还感觉很想看。要说日本人的优点,就是作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甚至为了这部动漫中出现的中国棋院的大门而亲自来到中国, 把实境排了下来,然后再出现在动漫中。这部动画如果说是励志动画也不为过,同样相对于中国的那些“标榜”励志的东西比起来,实在是太赏心悦目了。

最近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很多,上个月因为太阳能漏水,一个月我们用了700吨(没有打错!),我都以为我再做梦那。都是一个小小的阀门造成的,咳……

我发现我最近好像看书都出问题了。拿起这本书,看了一点,觉得不好又拿起那本书看了一会,如此这样周而复始的,最后是一本书也没有看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呀……

最近又有心思作个简单的web server,不过实在是简陋了一些,纯粹是自己玩玩吧。

2006年9月9日星期六

穷人的思考和富人的思考

凯恩思曾经说过自己是“站在有教养的资本主义的一边的”,顷刻间就把自己的立场鲜明的表现出来了。不过也确实,穷人和富人的思考的确不一样,应为富 人有钱学习各种思想和哲学并且对社会认识相对于穷人来说更加深刻,同样是有良心的富人和一个有良心的穷人站在一块,应该是富人对社会的作用更加有用一些。

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2006年9月6日星期三

简说上海

看到了一篇帖子变态的上海,丑陋的生活

上海我也去过,不过是在去年暑假的时候去那里上联考的辅导班。虽然初到那里从市容来感觉并不不是那么的“现代化”的高不可攀,但是人的细想确实跟内 地人不一样。记得刚去的寝室几个人竟然在二十多天都没有很深入的聊天,纯粹就是过路人一样;隔壁住的“山东人”与事与物的态度,一副老道的样子;上课时前 面做的那个“小上海”,都是很小资的人。

无论是上海的AA制还是变态的“色情”文化,我都是很有感触的。在我住的那个地方,虽然男生还有女生都是分开的,不过还是又很多比较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甚至说那里是个稍微有些“变态”的文化也不为过。

还记得那天快要走的时候去了外滩玩(第一次是顶着台风麦莎去的,就我们几个在外滩那里感觉还真不错哟)三个人作渡轮过黄埔经去对面的浦东,在船上“副省长”说这里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当时我感觉很酸,不过仔细想想很多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轻易的来到了这里,过于轻言梦想了。

完全的“企鹅”生活

记得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其实我们可以完全使用linux替代windows,并且列举了一大批的替代相windwos平台下的软件,用以证明其实 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温到死”的。确实linux下面有很多很好用的开源软件也很经典--比如emacs,vim等等,不过我想说的只有一个问题:态度问 题。

很多linux技术支持的网站上面都有类似的话“我们不强求每个人都使用linux,如果您发觉他非产难用的话我们并不支持您继续使用” ,在linux下,软件是free的,很多linux厂商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服务,提供为期几年的服务期来支撑自己公司的运营。

我不觉得自己电脑水平有多高,但是在linux上作很多事情还是很麻烦。比如新安装的Ubuntu竟然没法听mp3或者方rmvb格式的电影。这可 能也于linux本身的“文化氛围”有关。linux默认每个用户都是hack,所以hack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命令行之类的工具安装各种软件和配置配置 系统。正好跟中国的哪些厂商相反,中国的厂商通常都以为用户很SB,其实是他们自己很SB;linux总是认为用户很聪明,其实是他自己太聪明了。

2006年8月31日星期四

回家开店去

上次培老冯一起回平顶山见建行中间业务部的人的时候见到了南方证券原来在平顶山的经纪人,他原来是平顶山中原证券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当了南方的经纪 人,从平顶山回来的时候老冯给我说那个人家里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哥哥在平高当董秘,最近他要开个电脑店.当时我感觉就很不可思议,放着好好的”金融机构” 不去,干吗要要去作”个体户”?这个问题先放下来,待会再谈

就这一段时间,我老感觉自己好像越来越没有创意,越来越没有理想,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逃避现实.感觉上班去就像是在受罪,虽然那里的人还都不错,没有 说谁特别苛刻或者严厉,但是就是感觉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慢慢的从”理想主义者”转化成为”现实主义者”,脑子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没有了,留下的只是”工资” "开户”之类的东西,原来地报考CFA的劲头好像渐渐的弱了.突然想起了那个”温水中的青蛙”的理论,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就是 就是那只青蛙.

当初改行进入金融,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得最大的理想就是改变中国的这种情况,金融为国家之根本,金融昌则国家昌.动机很 好,理想也很崇高,是很不错,但是你要如何去改变哪?理想主义者往往在这里选择逃避,因为理想主义者往往在现实中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或者说拥有实际权力 的往往都不是理想主义者(我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有心报国但无力回天).起码在我看来, 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实现理想”,似乎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我无能为力.

那么,退而求其次在大公司里面作职员,又是一条非常平常而又普通的道路.但是我又不喜欢这样的.”忠孝不能两全”,在无法对国家民族”尽忠”之下,我只有”尽孝”于父母家人了.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只能保持家人的温饱,如果想要做到”财务自由”,差的还很远.

如开始所说,有些人已经开始选择了.个体户可能就是我得选择 呵呵
看的人如果感觉太傻的话就当我精神崩溃好了 ^_^

2006年8月29日星期二

the life’s rhythm

生活也是有节奏的,慢慢的当一个人放慢了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就像失去了指挥的乐队,乱成一锅粥了.

生活的节奏本来是由我们自己来控制的,也就是说,生活是由我们来控制的,但是一旦我们乱了心智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控制生活的节奏的能力,改由生活控制我们生活的节奏.

当我们很有目的的工作,学习,锻炼的时候,生活的节奏是由我们控制的;当我恣意游戏,电影,睡觉的时候,是由生活来控制我们的节奏的.我们控制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控制我们节奏的时候,我们是生活的奴隶.

当我迷茫的时候,我就感觉生活慢慢的从我手中夺去指挥棒,让我服从他的节奏;当我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时候,我感觉生活乖乖的听着我得话, 我自己可以为未来而负责.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妈的,我做梦都想要的环境

我逃出来不写程序,关键是缺乏一个好的环境,看看中国现在的软件公司的样子,感觉都是吸血鬼一样的公司,实在是不敢进呀,但是如果真的又一个让我喜欢的团队和项目放在我得面前的话….

不过渐渐的发现其实中国的其他的工作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工作不像程序那么累,心理上肯定很累;心理上不累的,那就可能干得是违法的事情.所以,又怀念起写程序的日子了,虽然感觉日子有些昏暗,但是做的还是些开心的事情,应为我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记得刚开始发简历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敏捷团队的招聘,因为当时还没有毕业,所以应为某种原因自己没法去,后来甚至恼羞成怒,不去作什么开发人员了(当然,这也不是作出那个”战略决定”全部的全部原因,但是起码是一个表面引发的因素).后来来到了这里,一直做了这半年多.

恩,真羡慕那些可以作自己喜欢事情的人,你们才是最幸福得人.

2006年8月23日星期三

发展,以人为本

在中国的”狄更斯时代”,很多企业只是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从来不知道珍惜人才,培养人才,从未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人员不断流动跳槽,没有形成利于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

中国的企业不喜欢把钱花在员工身上,觉得之样只是一种浪费,培养好的人才肯定会跳槽出去,浪费了自己的培养经费.诚然,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责任心,只 知道一味的跳槽,寻找薪水更高的职位,这部分其实根本不用理会,应为没有忠诚度的人根本也就是不优秀的员工.其实最需要关心的就是企业自己的员工.

如果让员工觉得自己不过是公司赚钱的工具,感觉不到公司对自己的任何温暖,那么即使是有一部分原因使这个员工不得不暂时在这个公司待着,但是他的心 是肯定不会属于这里的.纯粹的”雇佣”和”赚钱”的关系只会让员工感觉自己不过是被公司利用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安全感,在内心深处对于公司也有一部 分的报复感,只要一有机会肯定会尽可能的报复曾经”剥削”过自己的公司.

看似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是公司先亏待了员工,或者是员工首先亏对了公司,但是这个风气在中国国内的企业里面还是很普遍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外企?又为什么很多中国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这可能是个解答吧……

2006年8月21日星期一

血汗工厂说

富士康的问题终于曝光了,华为的问题也早就曝光了,但是更多的地方还没有被曝光.但是,即使所有的地方都被曝光了,那又会怎样?华为就不会再拼命加 班了吗?不加班的华为还怎么跟cisco来竞争(高科技行业,尤其是软件行业,所有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这是仅现代来科技革命于以往的工业发展最大的不 同),深圳地方政府如果富士康这样的血汗工厂加班的话,大不了富士康把工厂搬到孟加拉去,那里的”招商引资”部门的人还求之不得哪.

我早就说过,现在的中国不过是个”狄更斯时代”,我们见证这中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也遭受着极大的灾难.最近的中国的大学都弥漫着一种悲愤的情 绪,原因很多,学费高,学不到东西,毕业后工作不好着.这是我们的错吗?一群在高中时刻苦用功的人怎么到了中国的大学都变成了散漫无度的”寄生虫”?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丢失了理想.大部分毕业生关心的更多的是是不是能考上研究生,是不是能够找到好工作,是不是能够分进好单 位,诸如此类.我想一百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人们的生活比现在差的多了,然而当时的年轻人可以为了理想尔去作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他们都可以做 到,现在得人都已经失去了理想,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了,过着动物搬的纯粹满足欲望的生活了.

2006年8月20日星期日

J2EE,给我一个理由

从今年开始春节时开始火的ROR现在已经开始真正的可以用了,不看别的,原来在javaeye上面的牛人都已经开始潜心练习ROR了,并且javaeye的二期社区已经确定用ROR来做了.

从原来地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如日中天,都是两个字:简便.相对于EJB的笨重,hibernate提出的透明持续确实赢得了一线开发人员的喜欢,因为 大家都喜欢那些容易使用的东西,而不是一些有着笨重接口和xml配置文件的体系,然后webwork之类的web框架也都开始流行,应为我们需要一个简便 的东西,这个东西能够快速的作出我们需要的东西.TDD的开发方法也被一些敏捷爱好者所推崇(我自己就是一个狂热的敏捷爱好者),似乎人们已经找到了对付 软件开发中的两大难题:变化和复杂.使用TDD能够很有效的控制变化,使变化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尔抛开了EJB的java社区也觉得现在的工具已 经开始能够用一个快速的模型搭建处一个好的web模型了.

不过前面的一切都是在java语言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java语言的范畴.Ruby其实早就作为一个动态语言存在了,我记得在我学习Python之前就知道了Ruby,不过当时还知道这是个日本人做的东西,心里并不是在意.ROR出现的时候,自己也不是台在意,感觉可能是某个人像作出一些噱头来做秀(这样的人不少见,比如J道的ban叔,在TSS上丢死中国人的脸了,摆脱,做秀你的有点技术含量好不好?).

不过第一次用ROR作出一个应用来以后我发现自己以前真是错了.几行简单的Ruby代码,就可以实现以前用java和hibernate要重复很多 次的CRUD(Create,Reload,Update,Delete)操作,真是太amazing了!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要简化那些每次都要作的事 情,ROR真实的做到了,他的理念真的是很不错.

但也并不是说ROR就真是完美了,在一些颗粒度比较细的场合,可能ROR还真的不是太合适,在一些真正的”企业级”应用架构中,应该还是java的天下.

2006年8月19日星期六

机构的传奇

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更是善于创造世界上同行所不曾完成过的奇迹.

在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很少能战胜大盘,一般只有20%的专业机构能够胜过市场的平均涨幅(源自朗咸平),而在中国的基金看来,战 胜大盘只是小菜一叠,能多跑赢大盘多少才是本事,随便看看银行里面基金放的三折页,都是说自己某某年的收益率超过了大盘平均指数多少.到底是中国的机构神 奇,或者是市场本身就有问题?

关于中国机构的能力,我是毫无疑问的–鄙视.不信你看看97年的金融危机,(香港的很多基金都是中国内地的祖师爷)香港的那帮人被被人家美国的机构 都当猴耍了,后来还自欺欺人的说”香港保卫战”成功了.去年的中国移动股价被国外机构恶意操纵,从而使其在恒升指数衍生产品中大赚特赚,从各个方面说明, 起码中国内地的这些机构投资者还算不上多高明.哪剩下的原因就是市场了.在一个骗子横行的市场中(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根本上甚至是一个零和市场,离投资市场 还差的远,比如一级市场一热,资金推动型的二级市场就玩完了),只有更大的骗子才能赚钱.

2006年8月15日星期二

别把用户当作傻瓜,傻瓜的只是你

其实自己最想去的公司不是摩根斯坦利,也不是花旗,更不是IBM,我最想去的地方时史克威尔或者是Pixar, 应为这些才是创造”完美”的地方.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几乎没有一个是创造”完美”的地方,而是把用户当作傻瓜,其实他们才是傻瓜.现说国产手机,从开始起都 是由一些根本没有任何商业头脑的人做的,确实几年前中国普通人对于手机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那些短视的商人开始从外国贴牌一些垃圾往国内开始卖,并且市场 份额也还不错,以为自己已经打败了国外的巨头.但是一旦这个市场开始成熟以后,这些既无核心技术,又无完美工业设计的垃圾厂商根本无法于国外巨头对抗,沦 落到现在的地步,只要他们还一直把用户当作傻瓜,他们就一直还是傻瓜.类似还有国产游戏,以为玩家都是不会欣赏游戏的傻瓜,一款款纯粹为了赚钱尔随便出来 的游戏完全另我们失去了任何一丁点的信心,每当一款国产游戏推出来我都会想到”又出了一个垃圾!”

历史可以这样说吗

近代的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现在又开始了”戏说”历史的时候了.央视整天放一些让人呕吐的不伦不类的历史剧,既不能像肥皂剧一样令人 搞笑,又实在没有任何符合历史的东西,简直就是对历史的践踏,尤其就是类似于<<雍正王朝>>之类的垃圾玩意,真不知道这样的东 西毒害了多少人.我们整天骂日本人不正视历史,但是我们却又在在”戏说”历史,还有最近的央视的”百家讲坛”里面的易中天,讲的东西大致看过一些,无非也 是”三国八卦”,这样的东西也能正儿八经的在国家级的电视台里面轰轰烈烈的播出,简直有损于中国人民欣赏的形象呀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兴其国,先兴其史。感觉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这些,他们看的东西大多都已经不是原本的东西了,被人随意修改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忘记了历史就是忘记了自己的根本.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开发商的良心

房地产开发商到底是干什么的?设计是化高价让人家设计所设计的,房子是从农村招来的建筑队盖的,宣传是广告公司宣传的,盖楼的钱是从银行借的,那鬼 才知道开发商到底是干甚么的。几乎不用干甚么事,赚得钱还是最多,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呀?从股市里面我知道有“高风险,高收益”,那么相对于房地产的高 收益,伴随着的一定是高风险了。但是,中国的开发商好像还都过得挺滋润,没见有谁扒下了的,国家刚想要调控大家就群起围攻,哭着喊着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再说中国的企业,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科技,好像最近 外国的资本投资基金很看好中国的企业呀,这些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无法更好治理的大国企在国外投资资本看来都是香饽饽,也不外乎前几年大家都想MBO了,治理 方式不一样,效果肯定不一样嘛。私幕资本一般看上的都是收益在百分之好几百的情况下才会大力入住,看来中国的这些大国企还真是金矿了呀,这个好几回大家一 定要赶上呀,呵呵。想起当年偶初中毕业时也正好是国企私有化的开始的时候,要是当时偶能出来混就好了。

中投的未来

这篇文章算是一个底层员工对于公司未来的考虑吧,也就是随便写些东西玩玩。

从买了南方证券以后,中投证券一直还是一种比较低调的姿态的。毕竟对建投来说证券经济业务可能还不是他的关键业务,最近特别是在2006年大限到来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招兵买马(比如说最近的金信信托和金信证券)。在建投的体系里面,高端的有中金公司这 样的皇家贵族投行,往下也有各种各样建投想买和不得不买的券商(中信建投之类),这样就在2006年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完成了一次业务的大整 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感觉中投证券的地位却是有些尴尬。中金作为建投的“金字招牌”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其主要做的高端投行业务也是中国目前水平很不错的 了,在大摩的帮助下几乎于国际的投行接轨了,那么建投旗下的其他证券公司改怎么办那?首先,经济业务的萎缩是毫无疑问的,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日益成为资本 市场的主导力量,中小投资者已经慢慢的推出了。似乎看来券商营业部的地位有些多余,尤其是在前几天“全民炒股”时形成的大量的营业部。这样看来营业部却是 要考虑一下更换自己的定位了。

2006年8月11日星期五

乔布斯演讲

(斯坦福)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今天能参加各位的毕业典礼,我备感荣幸。(尖叫声)我从来没有从大学毕业,说句实话,此时算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笑声)今天,我想告诉你们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件,只是三个小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原文为“connecting the dots”指一种小游戏:把标有序列号的点连起来,就构成一幅图画——译注)

我在里德大学呆了6个月就退学了,但之后仍作为旁听生混了18个月后才最终离开。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要从我出生之前开始说起。我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妈妈,当时她还是一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于是决定把我送给其他人收养。她坚持我应该被一对念 过大学的夫妇收养,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她已经为我被一个律师和他的太太收养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在最后一刻,这对夫妇改了主意,决定收养一个女孩。侯选 名单上的另外一对夫妇,也就是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午夜接到了一通电话:“有一个不请自来的男婴,你们想收养吗?”他们回答:“当然想。”事后,我的生母才 发现我的养母根本就没有从大学毕业,而我的养父甚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所以她拒绝签署最后的收养文件,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会把我送到大学,她的 态度才有所转变。

17年之后,我真上了大学。但因为年幼无知,我选择了一所和斯坦福一样昂贵的大学,(笑声)我的父母都是工 人阶级,他们倾其所有资助我的学业。在6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样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当时,我的人生漫无目标,也不知道大学对我能起到什么帮 助,为了念书,还花光了父母毕生的积蓄,所以我决定退学。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当时作这个决定的时候非常害怕,但现在回头去看,这是我这一生所作出的最 正确的决定之一。(笑声)从我退学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我开始旁听那些看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这件事情做起来一点都不浪漫。因为没有自己的宿舍,我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可乐瓶的押金是5分钱,我把瓶子还回去好用押金买吃的;在每个周日 的晚上,我都会步行7英里穿越市区,到Hare Krishna教堂吃一顿大餐,我喜欢那儿的食物。我跟随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事情,事后证明大多数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

我举一个例子:那个时候,里德大学提供了全美国最好的书法教育。整个校园的每一张海报,每一个抽屉上的标签,都是漂亮的手写体。由于已经退学,不用 再去上那些常规的课程,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书法班,想学学怎么写出一手漂亮字。在这个班上,我学习了各种衬线和无衬线字体,如何改变不同字体组合之间的字间 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那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我发现这太有意思了。

当时,我压根儿没想到这些知识会在我的生命中有什么实际运用价值;但是10年之后,当我们的设计第一款Macintosh电脑的候,这些东西全派上 了用场。我把它们全部设计进了 Mac,这是第一台可以排出好看版式的电脑。如果当时我大学里没有旁听这门课程的话,Mac就不会提供各种字体和等间距字体。自从视窗系统抄袭了Mac以 后,(鼓掌大笑)所有的个人电脑都有了这些东西。如果我没有退学,我就不会去书法班旁听,而今天的个人电脑大概也就不会有出色的版式功能。当然我在念大学 的那会儿,不可能有先见之明,把那些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串起来;但10年之后再回头看,生命的轨迹变得非常清楚。

再强调一次,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 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 际会……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与失去。

我是幸运的,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爱做什么。在我20岁的时候,就和沃兹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电脑公司。我们勤奋工作,只用了10年的时 间,苹果电脑就从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拥有4000名员工,价值达到20亿美元的企业。而在此之前的一年,我们刚推出了我们最好的产品 Macintosh电脑,当时我刚过而立之年。然后,我就被炒了鱿鱼。一个人怎么可以被他所创立的公司解雇呢?(笑声)这么说吧,随着苹果的成长,我们请 了一个原本以为很能干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这家公司,在头一年左右,他干得还不错,但后来,我们对公司未来的前景出现了分歧,于是我们之间出现了矛盾。由于 公司的董事会站在他那一边,所以在我30岁的时候,就被踢出了局。我失去了一直贯穿在我整个成年生活的重心,打击是毁灭性的。

在头几个月,我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觉得我让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了,我失去了传到我手上的指挥棒。我遇到了戴维·帕卡德(普惠的创办人之一——译 注)和鲍勃·诺伊斯(英特尔的创办人之一——译注),我向他们道歉,因为我把事情搞砸了。我成了人人皆知的失败者,我甚至想过逃离硅谷。但曙光渐渐出现, 我还是喜欢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电脑发生的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我,一个比特(bit)都没有。虽然被抛弃了,但我的热忱不改。我决定重新开始。

我当时没有看出来,但事实证明,我被苹果开掉是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最棒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凤凰涅槃的轻盈所代替,每件事情都不再那么确定,我以自由之躯进入了我整个生命当中最有创意的时期。

在接下来的5年里,我开创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接着是一家名叫Pixar的公司,并且接识了后来成为我妻子的曼妙女郎。Pixar制作了世界 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之一。(掌声)后来经历一系列的事件,苹果买下了NeXT,于是我又回 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研发出的技术在推动苹果复兴的核心动力。我和劳伦斯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

我非常肯定,如果没有被苹果炒掉,这一切都不可能在我身上发生。对于病人来说,良药总是苦口。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块板砖拍向你的脑袋,但不要丧失信 心。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直支持我不断前进的惟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对工作如此,对爱人亦是如此。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 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一份工作,那么就继续 找。不要安于现状,当万事了于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何时能找到。如同任何伟大的浪漫关系一样,伟大的工作只会在岁月的酝酿中越陈越香。所以,在你终有所获之前,不要停下你寻觅的脚步。不要停下。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在17 岁的时候,我读过一句格言,好像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笑声)这句话从我读到之日 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 连好多天答案都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候到了。

提醒自己行将入土是我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时,最为重要的工具。

因为所有的事情——外界的期望、所有的尊荣、对尴尬和失败的惧怕——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将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种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将死去是避免掉入畏惧失去这个陷阱的最好办法。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没有理由不听从你内心的呼唤。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在早晨7:30我做了一个检查,扫描结果清楚地显示我的胰脏出现了一个肿瘤。我当时甚至不知道胰脏究竟是什么。医生告 诉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顶多还能活3至6个月。大夫建议我回家,把诸事安排妥当,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用语。这意味着你得把你今后10 年要对你的子女说的话用几个月的时间说完;这意味着你得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减少你的家人在你身后的负担;这意味着向众人告别的时间到了。

我整天都想着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个切片检查,医生把一个内诊镜从我的喉管伸进去,穿过我的胃进入肠道,将探针伸进胰脏,从肿瘤上取出了几个细 胞。我打了镇静剂,但我的太太当时在场,她后来告诉我说,当大夫们从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胞组织之后,都哭了起来,因为那是一非常罕见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 胰脏癌。我接受了手术,现在已经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希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都不要有比这一次更接近死亡的经历。在经历了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验之后,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 项有效的判断工具,并且只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概念时相比,我能够更肯定地告诉你们以下事实:没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活着进去。(笑声)死亡 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站,没人能够成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耋耄老者,给新生代让路。现在你 们还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将逐渐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说得这么富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圭臬。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一个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家伙,他住在Menlo Park,距离这儿不远。他把这本杂志办得充满诗意。那是在60年代末期,个人电脑、桌面发排系统还没有出现,所以出版工具只有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相 机。这本杂志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但那是在Google出现的35年前;它充满了理想色彩,内容都是些非常好用的工具和了不起的见解。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做了几期《全球目录》,快无疾而终的时候,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在70年代中期,我当时处在你们现在的年龄。在最后一期的封底有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照片,如果你喜欢搭车冒险旅行的话,经常会碰到的那种小路。在照片下面有一排字: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留言。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总是以此自诩。现在,在你们毕业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